按: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以来,中国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完善,水平大幅提高。在新时代,围绕以卫生应急体系和核心能力建设为主体,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力量建设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思路,我国卫生应急正逐步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央。
夯实基础练内功
“作为抗击非典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中国卫生应急肩负着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使命,承担最为基本的国家公共卫生安全职责。”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司局负责人许树强说。
“正是2003年非典的教训,让我们得以快速进步。”许树强坦言,自2004年起,国家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上线运行。截至目前,我国疾病防控信息体系已运行28个业务应用系统,涵盖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大部分公共卫生领域,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率达98%,疫情平均报告时间由5天缩短到4小时。同时,我国分区域设置了4类58支国家级和2万余支地方卫生应急处置队伍。
有了强力“抓手”,在此后的人感染H5N1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寨卡病毒疫情等重大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中,我国卫生应急工作都经受住了考验,特别是面对2014年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成功组织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医疗卫生援外行动,夺取了国内疫情“严防控、零输入”和援非抗疫“打胜仗、零感染”的双重胜利,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虽然成绩斐然,但苦练内功一刻不能放松。”许树强说,2016年以来,上海、广东承建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连续两年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认证,成为全球首批和第二批国际应急医疗队。今年5月5日,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承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四川)通过世卫组织认证,成为全球首支非军方最高等级(3级)的国际应急医疗队。
许树强表示,目前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布局规划项目已纳入发展改革部门后备项目库,分别开展国家紧急医学救援综合基地、海(水)上基地、航空基地的首批建设工作,陆海空立体化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正在逐步从规划走向现实。
“在政府不断努力下,我国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已达到了《国际卫生条例》的建设标准,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有效处置奠定了重要基础。”许树强说。
应急援外展风采
在练好内功的同时,我国卫生应急不断“走出去”,参与全球重大公共卫生应急行动。
2017年6月30日下午,随着飞机的缓缓降落,中国疾控中心赴圭亚那防治寨卡专家组完成任务,顺利回国。“专家组通过现场考察、亲自操作指导、培训、捐献物资等方式,为当地提供技术援助,提高疾病监测、实验室检测和现场处置能力,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赞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说。
冯子健表示,从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到有效开展赴尼泊尔抗震救灾卫生应急援外,我国参与全球重大公共卫生应急行动已实现常态化。
“不仅如此,通过全方位参与制定全球卫生安全政策,我国近些年在全球卫生治理中也逐渐崭露头角。”冯子健说,比如在国际卫生条例、全球和亚太新发传染病防控战略、全球应急作业中心网络等一系列涉及全球卫生安全政策的制定中,都有中国专家的参与。
“我们积极支持并愿意参与世卫组织国际应急医疗队相关工作,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国卫生应急经验,为保障公众生命健康,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冯子健说。
“中国的卫生应急工作已走在了世界很多国家的前列,形成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许树强说,这些经验和模式包括:完善多部门多区域间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五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和早治疗;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和病原实验室检测网络系统,快速检测能力大幅提升等。
中国在成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积累的经验模式和应急队伍建设也得到了国际认可。“世卫组织专家组到韩国评估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的时候曾表示,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防控,全球都应该向中国学习。”许树强说。 (来源:国家健康卫生委)